三亞,一座旅行車紀錄器多鏡頭遊城的30年

三亞,一座旅遊城的30年

三亞城市新貌。武威 攝

遊客在三亞南山景區玩自拍。武威 陳文武 攝

全國“雙修”現場會將於10月在三亞召開,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雙城”(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城市)試點城市,三亞一年來的探索和成就,將在這一時刻得到集中展現和考驗。三亞“雙修”“雙城”建設,沒有任何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場中國城市建設的革命性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可為國內城市內涵式發展提供一個學習范例。本期《海南周刊》聚焦於此,全面展現三亞城市建設發展30年來的變遷、建設成就、未來藍圖。

從1987年建地級市,到2016年,三亞已經走過30個年頭,由一個小漁村演變瞭著名的旅遊城市。中國諸多城市高速發展30年,積累瞭大量的“城市病”,三亞亦是如此。回首三亞的發展歷程,給人以歷史的深思。如今,作為中國唯一一座“雙城雙修”試點城市,三亞的探索或將為國內城市內涵式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范例。

“就是一個小漁村”
三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
1987年12月31日,已是冬季的三亞一如既往地溫暖。上午9時,三亞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聚集瞭5000多人,他們有的是機關幹部,有的是各界各民族代表。這裡召開的是三亞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慶祝大會,整個會場一片喜氣洋洋。

離此不遠的三亞港,漁民們早已用小木船把魚打回來,正由戴著鬥笠的妻子們在港務局碼頭售賣,抬筐的抬筐,稱重的稱重,成筐的海魚由此發到三亞各處農貿市場。不僅僅是賣魚,從港臺等地販運來的各種小商品也經由三亞港走俏。

三亞港水邊,建有傢漁民密密麻麻的吊腳樓,再向岸上走,就是雜亂的民房。三亞港往西,就是當時整個三亞最繁華的紅旗街和解放路;如今的商品街一至五巷,還僅是墳地、沼澤地、池塘或菜地。從三亞港到解放路一帶,就是三亞巴掌大的城區。

老三亞人介紹,三亞的城市建設,就是圍繞三亞港發展起來的。按港邊榆港社區居委會主任何太勝的說法,這個港口在上世紀新中國成立前就吸引傢漁民從廣東等地遷移過來。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後,三亞港為瞭戰備,不對外開放。1983年10月,國務院批準該港對外開放口岸,並且開辟三亞至香港海上客運航線。漁船、商船、客船一下子多起來,港口空前繁忙。

有人從外地來三亞,用瞭“五個一來總結”:一個港口,一條解放路,一條紅旗街,路上有一電影院,一個菜市場。“完全就是個小漁村”。
四鏡頭行車記錄器
何太勝很喜歡彼時的三亞港:“岸邊是大片沙灘,景色很美,退潮時能看到有蝦有蟹,不用出海都可以抓到。”也有人回憶,經三亞港入海的三亞河,河水很幹凈,河灘上能看到蟹揮舞著鉗子走來走去。

三亞三面環山。在三亞港正北方向,20公裡外,有不少青翠的山嶺。許多小孩喜歡穿著拖鞋,爬上不高的抱坡嶺去摘芒果。

三亞港的西側,是三亞灣;東側,是大東海。這是當時最受外來人歡迎的兩處地方。有人來到三亞灣,看到“湛藍湛藍的大海,海鷗海燕在大海裡自由自在地翱翔”,“沙灘潔白如練,長滿各種野花野草”,“黃昏的三亞灣是寧靜而美麗的。夕陽的餘暉灑海面上,海面像鍍瞭一層金光,閃閃發亮。三亞灣就像是養在深閨的少女,美麗而不外現。踏著夕陽的餘暉,看著留在沙灘上淺淺的腳印,我們輕唱著《外婆的澎湖灣》。”

很多人都知道的是,大東海要熱鬧些,是最容易見到外國人的地方。穿著泳裝的外國美女,吸引瞭很多人的目光。三亞人老符說,1980年代末,這裡建起瞭第一傢酒店“金陵度假村”,但來的多是有錢人。

在三亞升級地級市前不久,國傢旅遊局撥款50萬元,用於開發三亞西邊、離三亞港有20公裡的天涯海角景區。但來三亞工作的吳天驕回憶,“來三亞兩年後才發現,它是一個景區,原來我以為它隻是個成語。”

在1982年至1983年,三亞準備撤崖縣設三亞市(縣級)時,崖縣政府已經決定,把工作重點由農村轉移至城市。在身為縣級市最後一年的1986年,三亞城區人口由1983年的剛過10萬增至18萬,城市擴展到羊欄、荔枝溝一帶,建設面積14.43平方公裡,是1983年的2.5倍。

在籌備海南建省、三亞升級時,1987年10月1日,海南建省籌備組組長許士傑、副組長梁湘等人及三亞幹部在鹿回頭召開瞭“鹿回頭會議”。會議肯定瞭《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認為把三亞建設成國際性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的定位是準確的。

這一年,來三亞的旅遊人數約為100萬。

旅遊,旅遊!

三亞著眼旅遊開發,比許多人意想的要早。

在1987年升級地級市前,1984年,三亞組建瞭市旅遊公司。1986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宣佈海南島為全國7個重點旅遊區之一。當年6月,設三亞市旅遊局。升級後,1988年8月,海南省政府以發文通知的形式,明確把三亞亞龍灣、天涯海角、三亞灣、大小東海、鹿回頭、落筆洞、大小洞天等7個風景區列入海南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這一階段,對推動三亞旅遊起步起到較大作用的,當數亞龍灣的開發。

有人回憶,1986年春節,一位國傢領導來三亞考察,在三亞市委負責人引介下跑著土路去瞭亞龍灣。面對這裡原始而優美的海景,領導人發出一句感嘆――“不是夏威夷,勝似夏威夷!”

按照“這個地方可以搞旅遊”的思路,廣東省政府和海南區政府立即著手開發亞龍灣。在這一時期被從湖北調來參與規劃開發的三亞社科聯主席詹小光回憶,當時開發並沒有明確的總體規劃,隻是強調要先建點東西出來,這樣就出現瞭亞龍灣第一座酒店。此後,幾經周折,到1992年亞龍灣開發公司組建和國務院批準亞龍灣建立國傢級旅遊度假區,才算正式啟動瞭亞龍灣開發。

在此期間,1990年3月,海南省政府正式批準三亞重新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綱要,發展目標定為:重點發展旅遊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國際熱帶濱海風景旅遊城市。亞龍灣開發步入正軌後,1993年2月,三亞市委提出把旅遊業作為主導產業和中心產業。

1996年被國傢旅遊局定為中國度假休閑旅遊年,將在當年元旦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當時全國有11個國傢級旅遊度假區競相爭辦,亞龍灣最終勝出。此後亞龍灣知名度越來越高,凱萊、喜來登、萬豪、希爾頓等酒店先後進駐,形成三亞最早一批高端品牌酒店群。而1996年,在後來也被視為三亞旅遊1.0版元年。

(海南日報 蘇慶明)
arrow
arrow

    mnf825g8a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